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

通晓查询 > 诗词大全 > 欧阳修的诗句 > 纵囚论 > 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

诗句“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的来源出处

(一)、诗句“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的出处,是来自哪首诗词?

出自:纵囚论

(二)、诗句“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出自诗词《纵囚论》,全诗的作者是谁?

作者:欧阳修

(三)、诗词《纵囚论》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

朝代:宋代

(四)、诗句“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的繁体怎么写?

繁体:方唐太宗之六年,錄大辟囚三百余人,縱使還家,約其自歸以就死

(五)、诗句“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的读音怎么读?

读音:fāng táng tài zōng zhī liù nián, lù dà pì qiú sān bǎi yú rén, zòng shǐ huán jiā, yuē qí zì guī yǐ jiù sǐ

拼音:fang tang tai zong zhi liu nian, lu da pi qiu san bai yu ren, zong shi huan jia, yue qi zi gui yi jiu si

诗句“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出自的诗词全文

出自 宋代 欧阳修 的《纵囚论》全文如下:

  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其囚及期,而卒自归无后者。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此岂近于人情哉?
  或曰:罪大恶极,诚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盖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曰: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然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所以纵之乎?又安知夫被纵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以复来乎?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贼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此又不通之论也!
  然则何为而可?曰:纵而来归,杀之无赦。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恩德之致尔。然此必无之事也。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尔。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的意思和译文

译文一
  信义可以在君子中施行,而种种刑罚则在小人中施行。判刑列入死刑的人,是罪大恶极的,又是小人中特别坏的人。宁愿为正义而死,不愿意苟且贪生,而视死如归,这在君子中也是很难做到的。在唐太宗即位后第六年时,把判处死刑的犯人三百余人登记在册,放他们回家,约定好到期自动回来接受死刑。这是君子都难以做到的事,而希望小人中最坏的人能做到自然更难。到了规定的时间,那些囚犯自动回来而没有延误。这是君子难以做到的,而小人却很容易地做到了。这难道近于人情吗?
  有人说:罪大恶极,确实是小人了;如果对他们采取恩德感化的手段,就可以使他们变为君子。恩德感化愈深入人心,人的转变速度就愈快,有过这样的事。我说:唐太宗之所以这样做,就是为了得到这种名声。可是怎么会知道他在放回囚犯时,没有料到他们一定会回来希望可以赦免自己的死罪,所以才放回他们呢?又怎么会知道那些被放回的囚犯,没有料到他们自动回来就一定会被赦免自己的死罪,这才又回来呢?料想到囚犯一定会回来这才放他们回家,这是唐太宗从上面窥测到下面囚犯的内心想法;料想到一定会被赦免死罪这才回来,这是下面的囚犯在窥测上面的皇帝的内心想法。我从中看到的是上下互相窥测对方的内心想法才形成了这种名声,哪里还有皇帝采取恩德感化的办法和囚犯遵守信义的事呢?不然的话,唐太宗在全国施行恩德感化的办法,到这时已经六年了,却不能让小人不犯极恶大罪,只凭一天的恩德感化,就能使囚犯视死如归,而且坚守信义。这是一种说不通的观点啊!
  那么应该怎么去做才可以呢?我说:对放回家去而又回来的囚犯,杀了他而不能赦免。然后再放出一批囚犯,他们又回来了,这样才可以知道是被恩德感化所致。然而这必定是不可能的事。如果对放出的囚犯在他们回来后就赦免了死罪,可以偶尔做一次。如果总是这样去做,那么杀人犯都不会被处死。这可以作为国家的常法吗?不能作为国家的常法。这难道能说是圣人之法吗?所以说,尧、舜、三王治理国家,必定以合乎人情为标准,不以标新立异为高明,不能违背情理来博取自己的名誉。

译文二
  对君子讲信义,对小人施刑罚。刑罚定成死罪,是罪恶到了顶点,这又是小人中最厉害的了。宁可为了信义而死,不愿苟且偷生,把死看得象回家一般,这又是君子中特别难以办到的。当唐太宗贞观六年的时候,选取犯死罪的囚犯三百多人,释放了让他们回家,并约定时间叫他们自动回来接受死刑;这是用君子难以做到的事,希望最坏的小人一定做到。那些囚犯到了期限,终于自己回来,竟没有一个失约的:这是君子难于做到的事,小人却轻而易举的做到了。这难道是近于人情的么。
  有人说:"罪大恶极,的确是小人了;但是等到对他施加恩德,就可以使他变成君子。因为恩德进入人心很深,能很快改变人们的气质,所以出现了象这样的情况。"我说:"唐太宗之所以这样做,正是为了求得这种声誉啊。这样看来,哪里知道放囚犯回去,不是预料他们一定再回来以希望赦免,所以才释放他们呢又哪里知道被释放回来的囚犯,不是预料自动回来一定能够赦免,所以才再回来的呢料想囚犯一定回来才释放他们,这是上面揣摩下面的情意;料想上面一定赦免他们才再回来,这是下面揣摩上面的心思。我只见上面和下面互相揣摩来造成这种声誉,哪里有什么布施恩德和懂得信义呢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唐太宗向天下布施恩德,到这时已经六年了,还不能使小人不做罪大恶极的事;然而一天的恩德,却能使他们视死如归,保存信义,这又是讲不通的理论啊。"
  既然这样,那么怎样做才好呢?我说:"释放了回来的,把他们杀掉而不赦免;然后再释放一批,他们又回来了,这样才能知道是布施恩德所造成的。然而这是一定不会有的事啊。至于释放了能够自动回来再加以赦免,只能够偶然试一试罢了;如果屡次这样做,那么杀人犯就都不会死了,这能够作为天下经常的法律么不能作为经常的法律,难道是圣人的法律么因此,尧,舜和三王治理天下,一定根据人情,不标新立异来显示高尚,不违背人情来求取名誉。

注释
①唐太宗之六年:632年(唐太宗贞观六年)。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有一定作为的皇帝,他在位年间,国势强大,社会较安定,史称“贞观之治”。
②大辟:死刑。辟,法。刑法。大辟意为最重的刑罚。
③意:估计。
④贼:用作动词,窃,私下行动,引申为窥测。
⑤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王和周武王。他们都是儒家崇拜的古代的明君。

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的创作背景

   《纵囚论》就唐太宗纵囚一事提出了质疑,认为此事不足为训,并明确地提出了“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这一论点。这是一篇对传统见解进行辩驳的议论文。

  

作者介绍

欧阳修
欧阳修 [ 宋代 ]

欧阳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累赠太师、楚国公。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欧阳... [更多>]

欧阳修的诗句名句 更多

不枉东风吹客泪,相思难表,梦魂无据,惟有归来是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盖士方穷时,困厄闾里,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此一介之士,得志于当时,而意气之盛,昔人比之衣锦之荣者也惟大丞相魏国公则不然:公,相人也,世有令德,为时名卿其丰功盛烈,所以铭彝鼎而被弦歌者,乃邦家之光,非闾里之荣也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在前,触发之不顾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夫虑熟谋审,力不劳而功倍,作事可以为后法,一宜书不苟一时之誉,思为利于无穷,而告来者不以废,二宜书群臣列丹陛,几位缺公卿,使之束带立,可以重朝廷因翻旧阕之辞,写以新声之调,敢阵薄伎,聊佐清欢佳期过尽,但不说归来,多应忘了,云屏去时祝药之毒者,能攻其疾之聚,不若声之至者,能和其心之所不平予友杨君,好学有文,累以进士举,不得志以多疾之体,有不平之心,居异宜之俗,其能郁郁以久乎最后读《幽怀赋》,然后置书而叹,叹已复读,不自休呜呼,在位而不肯自忧,又禁他人使皆不得忧,可叹也夫吾负三宜去,虽无五物,其去宜矣,复何道哉更问假如,事还成後,乱了云鬟,被娘猜破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故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绿树遶伊川,人行乱石间,寒云依晚日,白鸟向青山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我饮酒,尔食糟,尔虽不我责,我责何由逃沈夫子谓我,翁言何苦悲,人生百年间,饮酒能几时

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相关的诗句

诗词大全为您提供宋代欧阳修诗句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的意思,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的作者,诗句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的注释,诗句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原文及翻译,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解释赏析,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的详细解释,诗句欧阳修的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是什么意思,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的作者是谁,诗句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写于出自哪个朝代,诗句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翻译,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的创作背景,诗句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全诗译文等。

通晓查询(txcx.com) - 免费实用生活学习查询网站
back_img
功能直达
热门应用
实用工具